纪念我失去的大纲

复习PDF

https://blog.yusialone.online/file/%E8%BD%A8%E9%81%93%E8%BF%90%E8%A1%8C%E8%AF%BE%E8%AE%BE-1-5.pdf
https://blog.yusialone.online/file/%E8%BD%A8%E9%81%93%E8%BF%90%E8%A1%8C%E8%AF%BE%E8%AE%BE-6-8.pdf
https://blog.yusialone.online/file/%E8%BD%A8%E9%81%93%E8%BF%90%E8%A1%8C%E8%AF%BE%E8%AE%BE-9-12.pdf
https://blog.yusialone.online/file/%E8%BD%A8%E9%81%93%E8%BF%90%E8%A1%8C%E8%AF%BE%E8%AE%BE-12-15.pdf
https://blog.yusialone.online/file/%E8%BD%A8%E9%81%93%E8%BF%90%E8%A1%8C%E8%AF%BE%E8%AE%BE-16-17.pdf
https://blog.yusialone.online/file/%E8%BF%90%E7%AD%B9%E7%AE%80%E7%AD%94.pdf

第一部分:综合交通运输基础

(一)总体要求

  • 深入理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、组成和特点。
  • 了解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过程、现状、成就和未来方向。
  • 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应性。

回答

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、组成和特点:

基本概念

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指通过合理配置和整合各种运输方式(如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等),实现运输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运输效率的最大化,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出行需求的运输体系。它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协同作用,力求在资源利用、时间效益、经济效益等方面达到最佳平衡。

组成

  1. 运输方式:包括公路运输、铁路运输、水路运输、航空运输、管道运输等。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。
  2. 运输设施:指支撑运输活动的基础设施,如公路、铁路、港口、机场、管道等。
  3. 运输工具:用于实际运输任务的车辆、船舶、飞机等。
  4. 管理系统:负责整个运输系统的协调和调度,如交通管理系统、物流管理系统、信息系统等。

特点

  1. 多样性: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包含多种运输方式,各方式具有不同的运输特点和适用条件。
  2. 复杂性: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、设施和工具的协调与组合,需要考虑多种因素(如成本、时间、距离、安全等)。
  3. 系统性:各运输方式相互关联,构成一个有机整体。它强调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一方式的最优。
  4. 灵活性:能够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不同运输方式的使用,适应不同的运输环境和要求。
  5. 协同效应: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组合,达到效益的最大化,如降低运输成本、提高运输效率、提升服务水平等。

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过程、现状、成就和未来方向:

发展过程

  1. 早期发展阶段(1949年以前)

    • 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相对落后,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,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合。
  2. 初步建设阶段(1949-1978年)

    • 新中国成立后,开始着手交通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。公路、铁路和水路运输得到了初步发展,但整体水平较低,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协调。
  3. 快速发展阶段(1978-2000年)

    • 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,国家对交通运输的投入大幅增加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期。各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显著提升。
  4.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阶段(2000年至今)

    • 进入21世纪,国家逐渐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注重不同运输方式的整合与协同发展,全面提升运输网络的整体效能。

现状

  • 基础设施完善:目前我国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,涵盖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和管道运输,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。
  • 运输能力提升:各类交通运输的通达能力和运输能力显著提升,特别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,使得长途运输更加快捷。
  • 信息化程度提高: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,智能交通系统逐步推广,交通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更加高效。

成就

  1.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

    • 高速铁路网总里程已居世界首位,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全球前列,主要港口吞吐能力持续增长。
  2. 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

    •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提高了运输效率,降低了运输成本,改善了服务质量,显著缩短了运输时间。
  3. 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

    • 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,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。

未来方向

  1.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

    •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化发展,降低能耗和排放,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,实现可持续交通。
  2. 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

    • 加强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,推进交通运输的信息化、智能化管理,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。
  3. 综合运输服务一体化

    • 进一步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协同发展,实现“多式联运”模式的推广应用,优化运输服务链条。
  4. 提升国际竞争力

    •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国际互联互通,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,支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国际合作。

(二)基本概念

  1.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、定义、性质和作用

    • 概念与定义: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指通过合理配置和整合各种运输方式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运输效率最大化的系统。
    • 性质:多样性、复杂性和系统性。
    • 作用:改善运输效率,降低运输成本,增强运输服务的可达性和可靠性。
  2.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

    • 组成:包括各种运输方式(如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等)以及运输设施、运输工具和管理系统。
    • 特点:多方式协同、资源共享、网络化和信息化。
  3.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

    •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格局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,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。
  4.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和要求

    • 趋势:向绿色、智能、综合发展,强调可持续性和创新驱动。
    • 要求:提高运输效率,降低能耗和排放,提升服务水平和安全性。
  5.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、体系结构与性能指标

    • 内涵: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运输资源,最大化运输效益的运输体系。
    • 体系结构:由多种运输方式和相关设施组成的有机整体。
    • 性能指标:运输效率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经济性。

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应性:

1. 公路运输

  • 特点

    • 灵活性强:公路运输具有很强的灵活性,能够实现“门到门”运输,适应性广泛。
    • 速度适中:适合中短途运输,尤其是在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运输。
    • 受自然环境影响大:天气、路况等因素会对公路运输造成较大影响。
  • 适应性

    • 适用于短途运输以及需要灵活调度的货物和旅客运输。
    • 特别适合城市配送和中短途客货运输,以及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连接。

2. 铁路运输

  • 特点

    • 运量大:铁路运输具有较大的运量,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。
    • 成本较低:在长途运输中,铁路运输的单位运输成本较低。
    • 速度稳定:适合长途运输且具有较高的准时性,不易受天气和交通状况影响。
  • 适应性

    • 适用于长途、大宗货物的运输,如煤炭、矿石、粮食等。
    • 适合大规模客运,特别是在长距离和中距离的城市之间。

3. 水路运输

  • 特点

    • 运量最大:水路运输适合大宗、重型货物的运输,单次运输量大。
    • 成本低:运输成本较低,特别适合长途运输。
    • 速度较慢:运输速度较慢,适合不急需的货物运输。
  • 适应性

    • 适用于长距离、大宗货物的运输,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应用。
    • 适合于沿海、内河的货物运输,以及与铁路、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联运。

4. 航空运输

  • 特点

    • 速度最快:航空运输速度最快,适合紧急和高价值货物的运输。
    • 成本高:运输成本较高,不适合大宗低价值货物的运输。
    • 受天气影响大:易受天气条件影响,存在一定的运输风险。
  • 适应性

    • 适用于紧急货物、高价值货物和长途客运,如生鲜食品、电子产品、商务旅客等。
    • 适合跨国、跨洲的国际运输,特别是需要快速运输的场合。

5. 管道运输

  • 特点

    • 持续性强:管道运输可以实现连续、长时间的运输,不间断供给。
    • 受环境影响小:基本不受天气等外部环境影响,运输稳定性高。
    • 投资较大:前期建设投入较大,但运营成本较低。
  • 适应性

    • 适用于液体、气体等连续流体的长距离、大量运输,如石油、天然气、化学品等。
    • 适合于特定产品的专线运输,特别是在能源和化工行业中广泛应用。

综上所述,不同运输方式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适应性,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可以提高运输效率,降低运输成本,满足不同运输需求。

第二部分:A 组:交通工程理论与方法

(一)交通流理论

  1. 驾驶员、行人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辆的交通特性

    • 基本概念:研究不同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。
    • 特征指标:速度、流量、密度等。
    • 影响因素:道路条件、交通管理措施、气象条件等。
  2. 交通流三参数宏微观特性及关系

    • 宏观特性:流量、车头时距、平均速度、密度。
    • 微观特性:车辆间距、速度变化等。
    • 关系分析:基本图表示流量、速度和密度的关系。
  3.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

    • 通行能力:某一设施在特定条件下的最大交通量。
    • 服务水平:描述交通设施对使用者的服务质量。
  4. 交通流的随机分布特征

    • 连续流与间断流:描述交通流的时间和空间特征。
    • 离散型与连续型分布:如泊松分布、负指数分布等,用于描述交通流中的随机性。
  5. 交通冲突及交通流穿越概率分析理论

    • 交通冲突:研究车辆和行人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及其概率。
    • 穿越概率分析:评估交通设施的安全性。
  6. 跟驰模型

    • 跟驰行为:描述驾驶员根据前车行为调整速度的模式。
    • 刺激-反应模型:常用于解释驾驶员的反应行为。
  7. 交通流波动理论

    • 波动理论:研究交通流中拥堵的形成和消散过程。
    • 应用:计算排队长度、消散时间等。
  8. 排队论

    • 排队模型:如M/M/1模型,用于分析交通设施的服务能力和等待时间。

(二)交通需求分析方法

  1. 交通需求概念,客货运交通需求特征指标

    • 交通需求:在一定条件下,人们和货物对交通服务的需求。
    • 特征指标:出行率、货运量等。
  2. 交通需求分析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

    • 抽样方法:随机抽样、分层抽样等。
    • 统计分析:均值、方差等描述性统计方法,以及假设检验等推断统计方法。
  3. 出行生成量基本概念,影响因素,预测方法

    • 出行生成量:一定区域或人群在某一时间内的出行总数。
    • 预测方法:时间序列分析、回归分析等。
  4. 出行分布基本概念,预测方法

    • 出行分布:出行在不同目的地间的分布情况。
    • 预测方法:重力模型等。
  5. 出行方式选择基本概念,影响因素,预测方法

    • 方式选择:人们选择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。
    • 预测方法:Logit模型。
  6. 交通分配基本概念,分配方法

    • 交通分配:交通需求在交通网络中的分布。
    • 分配方法:全有全无分配、用户均衡分配等。

(三)网络分析方法

  1. 基本概念

    • 图论基本概念:有向图、无向图、路径、生成树等。
    • 应用:用于描述和分析交通网络的结构和性能。
  2. 经典网络分析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对象

    • 最短路算法:计算两个节点间的最短路径。
    • 最大流问题:确定网络中最大流量的分配。

(四)基本应用

  • 将上述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融会贯通,运用于实际交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制定,如优化交通流、提高交通安全、制定交通政策等。